CPI 指數因油價崩跌而下滑
2020 年 4 月 13 日 OPEC 達成決議於 5~6 月期間每日減產原油 970 萬桶,然而此項協議並未造成全球油價回升、反而下跌,4 月 17 日美國原油期貨大跌至每桶 18.46 美元,來到 2002 年 1 月以來最低價位。
原油價格下跌,主要是受到 Covid-19 疫情關係,各國紛紛祭出封城、封國政策後,導致全球供給面斷鏈、終端需求面大幅縮減,估計全球每天對原油需求大減 26 百萬桶。因此即使各產油國真的達成減產,預估 2020 Q2 原油仍會有大量超額供給達每天 10~20 百萬桶,因此投資人持續看空原油價格走勢。下圖為美國原油期貨價格近 5 年走勢圖。
消費者物價指數( Consumer Price Index,CPI ),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,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。它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之一。 CPI 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。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高,表示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的因素;相對地,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跌幅過大,表示可能存在通貨緊縮疑慮。
下圖為美國近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長率變化圖。由於能源的消費需求占民生必需品中很大部份,因此,油價的增長對於 CPI 指數*的變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。近期,因為武漢肺炎疫情(即 Covid-19 )導致全球對於交通運輸需求大幅縮減,以及上月全球政治因素導致的石油增產問題,造成 3 月份的 CPI 增長率大跌。
此外,根據現階段各航空業者、旅行社業者公布的營收數據結果(雄獅旅遊於 4 月 10 日公布 3 月合併營收僅 3.83 億元,月減 76.41%、年減 85.77% ),以及疫情尚未出現好轉的情況做判斷,可以預測未來大眾對能源的消費需求只會再減少。需求減緩將造成 CPI 指數持續下跌,當未來 CPI 指數增長率變為負值時,很可能造成全球通貨緊縮問題。
通貨緊縮( Deflation ),簡稱通縮,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減少,但也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下降的現象,是一個與通貨膨脹( Inflation )相反的概念。一般認為通貨膨脹率低於0(負的通貨膨脹率)時會發生通貨緊縮。請注意通貨緊縮與反通貨膨脹(Disinflation)(通貨膨脹率下降)不同。通貨膨脹會使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下降,通貨緊縮會使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上升。通貨緊縮時,相同數量的貨幣可以使人們購買更多的商品。
若未來真的發生通貨緊縮,此時,大眾預期未來物價會下跌,更加不願意消費,雖然產油國已達成協議減少原油供給,但減少幅度仍不及需求下跌幅度,導致油價進一步持續下跌。
這樣不僅對產油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(尤其美國頁岩油生產商,平均生產原油成本為 30-50 美元/桶,現今原油現貨價格約為 18 美元/桶),進一步造成美國高收益債違約風險上升,因為高收益債中「 CCC 級以下債券」有極高比例為能源債,而擴大美債信用風險利差。
當全球通貨緊縮問題來臨時,各國央行為了刺激景氣只能採取降息、量化寬鬆政策(QE)來提升大眾消費意願。然而,因為疫情關係,美國聯準會已於三月期間先後降息 6 碼,目前已來到零利率。此外,全球其他重要經濟體,如:歐洲、日本等地區早已進入負利率環境(將錢存入銀行不僅拿不到利息,還要額外給予銀行保管費用)。
若未來美國市場也進入負利率環境,將對台灣市場利率環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,因為實務上台灣央行升降利率多以聯準會制定的政策為參考依據。
台灣的儲蓄環境:超額儲蓄繼續擴增
根據中央銀行於 2019 年 12 月 24 日公布最新數據,外匯存款、活期性存款與全體貨幣機構存款,全部都創下歷史新高。
央行資料顯示,11 月外匯存款餘額 6 兆 1,053 億元,較 10 月增加 675 億元。
此外,11 月活期性存款餘額 16 兆 7,518 億元,月增 1,382 億元;11 月定期及定期儲蓄存款餘額為 14 兆 3,830 億元,月增 649 億元。
經銀行主管分析,海外資金匯入、國內經濟規模持續成長,以及國人熱衷儲蓄,都是存款餘額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。
從央行的數據可以看出台灣的儲蓄市場具有一定規模,然而,當未來進入負利率環境時,這些資金擁有者極可能會想尋找其他能穩定獲利的投資標的,此時 HCAT 提供的太陽能板投資就會是最佳的投資選擇!
為何太陽能板是偏好儲蓄的投資人最佳的投資選擇呢?